游客
题文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寺庙漫谈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庙,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如今寺庙成为了佛道儒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既然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自然要突出与市井所不同的那份清幽,这就体现在了寺庙的建筑格局上。
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佛寺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因而我国的清真寺也有很多。最初建造的伊斯兰教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道教是在我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宗教。根据文献记载,道观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它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除了这种大型的道教宫观外,还有很多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当然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多神供奉一庙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寺庙的结构布局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样是宗教建筑的西方教堂相差甚远,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在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蕴藉,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而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建筑学家指出,欧洲的教堂建筑多是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更影响了寺庙的选址,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为的是突出寺庙的脱俗,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此外,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也影响了寺庙的结构布局。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木,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摘自《百科知识》2007/06下半月刊刘扬,文章有删节)
下列对“寺庙”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寺庙不仅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B.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和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称为寺。
C.汉代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宗教建筑的专称
D.现在的寺庙成为了佛教、道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下列不能作为“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佛寺的建筑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B.如今的伊斯兰教寺庙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
C.道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
D.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

下列说法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寺庙一般建在群山之中,含蓄蕴藉,和谐宁静。
B.西方的教堂则建立在市井之间,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
C.中国寺庙的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D.西方教堂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文明与宗教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倘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宗教。它囊括一切,包容一切,将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之萌芽全部融成一体综合其中。在当时,科学、哲学、医学、天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伦理、法律……全都总揽于原始宗教之中。古老的世界三大宗教以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也多带有原始宗教性质。图腾崇拜集美术、雕塑、抽象艺术于一体,带着面具的宗教群舞更是戏剧的前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数学起源于数术,地理学起源于堪舆之术,化学起源于岐黄炼丹之术,医学更是从巫术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宗教“胎记”。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有两千块楔形文字泥板为证)。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最早的医学文献也写在纸草经卷当中。古印度直到公元前790年婆罗门医学才从吠陀医学中衍生出来,医生也从僧侣阶层中分离出来。古希腊的祭司就是医生。我国的中医同样是诞生于巫术的丛林草莽之中。宗教的“宗”字有“根本”、“本旨”之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原始宗教包罗万象,乃是文明之宗的这一特征。
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阿•汤因比曾经设想过“人类未来的宗教究竟是怎样的宗教?”他认为:“产生并支持新文明的未来宗教,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力量。这些罪恶当中最可怕的是那些从人类历史中沿袭下来的陈旧东西。这就是和生命本身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贪欲,以及和文明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和这些几乎同样可怕的新罪恶,这就是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应用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人为的环境。”
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无比严格,无比艰深,无比庄严,无比美妙的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他们深切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始终是处于一种“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在大自然协调统一的庄严秩序中发挥人类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节选自詹克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外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表明原始宗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B.宗教的分化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促使各门专业日趋独立。
C.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与“重分化、少综合”倾向有关。
D.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必将推动人类文明向更健全的方向发展。

E.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就可以透彻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
下列说法不符合“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A.具有科学的眼光和高超智慧,怀有虔诚的宗教感情和征服自然的决心。
B.以整个人类为根本,顾及地球资源的长远利用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C.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相互结合,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
D.排斥野蛮、奢欲、愚昧、不公正等恶俗,关注人际关系的和睦友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E.高级艺术经典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作保障。
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
要。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冬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孔子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孟子提出修身立命
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
及无生说。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
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儒学在
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孔子
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只有达到个人的“诚意”、“正心”和“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和整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应当通过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节选自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
1.下对对“儒学的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班固说儒家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作用,也说明了儒学价值观就体现在帮助君主治理社会上。
B.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现了儒学价值观首先重视的是此生此世的“人”的问题。
C.孟子、荀子和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批评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等方面。
D.与佛道的以彼岸世界为归宿相反,儒家提倡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今世,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认为,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了而不对他们实施教育,那么人就和禽兽判别不大了。
B.“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温、良、恭、俭”等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行为准则,它们的核心都是“仁”。
C.孟子的“舍生取义”是让人们在生死关头,为了义要勇于舍生,因为儒家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
D.儒家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求仁可以得仁,即使像尧舜禹这要的古代圣人,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教化之所以与政治关系密切,是因为政治统治要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而伦理教化也要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B.儒家认为伦理化比刑罚还要有效,这说明儒家治理社会的主张和以刑罚为主来治理社会的主张是有明显不同的。
C.儒家很重视“礼”,认为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可见“礼”就是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D.孟子之所以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因为个体为善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人个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