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议论文,回答问题。
孝敬
谢胜瑜
①和火星文和网络语言相比,“孝敬”这个词显然有些老套,人们不常挂在嘴上,不少人甚至也没记在心里。以至于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头一次把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案。
②“孝敬”是国家之法,也是个人之律。
③孝敬,词典里的解释简单而又浅显:一是孝顺、尊敬长辈;二是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拆开字来看,“孝”是老人和儿子紧密相连,老人在上,儿子在下,是一种血脉相承;敬,是矮身抱拳,表达的是谦卑礼让在心,虔诚回报记怀。
④先说孝。孝者,善之基石。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父母不孝顺,对长辈不尊敬,那便如树之没有根须,水之没有泉眼,就算他在别人面前做出一副爱爱人、亲孩子、信朋友、帮别人的模样,也不一定是真心自愿的,或者说那也一定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其动机既让人觉得不可信,也无法赢得人们真正的敬意。
⑤再说敬。敬老扶弱,应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敬老,需要时刻为老人着想,把老人视为自己眼里和心里的“座上宾”,明知道对方不像领导那样位尊,也不像漂亮女子那么貌美,自己一样恭敬迎候,弯腰送别;扶弱,需要随时为弱者助力,给弱者递上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拐杖”,冬天驱寒,夏天送爽。对待老弱病残,眼里不斜视,心里不轻看,是“敬”的起始;面对庸人俗事,脚下不趋炎,嘴上不附势,则是“敬”的延续。平等相待,才是最质朴的“敬”的姿态。
⑥孝为笑。作为后辈,只有孝顺了,老人才会开心;家中尊者心欢了,一家人才会和和乐乐。也只有懂得孝顺的人,才更懂得爱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开心。正因如此,许多恋爱中的男孩女孩,都会把对方是否孝敬父母,作为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侦察”项目之一。
⑦敬为进。敬人者,人也敬他。功利点说,一个人只有得到旁人的敬重和认可,他的事业和人生,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锦上添花。君不见,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把“孝敬老人”列入干部提拔的考察内容?
⑧孝,让自己心安;敬,让自己进步。孝敬,是中国人的善根,也是中国人的宗教。一个不孝不敬的人,心中必定是没有畏惧之心,没有禁忌之念。这样的人,不测和凶险总会尾随着他,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太好的结果。所谓,不孝之人,难有笑的一生。
⑨至于怎样孝敬,于丹的回答简单到只有一句“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连孔子的回答也不复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⑩从孔子的回答里,我听出的却是他朴实诠释“无违”之外的别一番深意:一个人不要因为不孝的作为,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处安放!
(选自2011年10月《知识窗》)把握文章内容并填空。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节说“孝敬是国家之法,也是个人之律”。从全文看,作者更多强调的乃是国家之法。 |
B.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孝敬不仅仅是对父母长辈在物质上的关心,更是精神上的抚慰。 |
C.文章认为“孝”主要指对自己父母长辈的尊敬,而“敬”则是对所有老人的敬重,二者内涵不同。 |
D.文章语言很有特点,旁征博引,整散结合,很好地论述了文章的观点。 |
阅读《那树》中的文段,完成小题。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哩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上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牠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选文具体叙述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选文为什么用传说表现大树叹息和蚂蚁搬家这些内容?传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细致描述“蚂蚁国”里的事情有什么用意?
选文语言富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试举例品味。
现代文阅读
晒月亮
张晓风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庙,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大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癫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健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创造性癫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年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藉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请分析其含意。(3分)
通读全文,“晒月亮”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习惯。请你文中划横线句子加上恰当的批注。
本文是写兴福寺的月亮,但最后一段却提到了新疆的月亮,那么这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
人雀之战与麻雀纪念碑
①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经开展了消灭麻雀的群众运动.麻雀与苍蝇、蚊子和老鼠一齐列入了“四害”之列。于是一夜之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消灭麻雀的“大行动”。从城市到乡村,小小的麻雀成了人类捕杀的对象。一时间,各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枪声震耳、弹弓飞舞、毒饵满地,麻雀成了人们手下的“冤鬼”,这便是我国的“人与麻雀之战”。
②其实,麻雀与其它鸟类一样是捕捉农作物害虫的能手。虽然有时也偷食作物籽实,但更多的捕食作物害虫。一只麻雀每天要捕食60多只害虫,实是保护作物生长的有益鸟类。
③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例如在美国波士顿,就耸立着一座奇怪的纪念碑—麻雀纪念碑。原来在1860年前,这里并没有麻雀,农作物经常遭受虫害。为了抑制这些害虫,有人特意从欧洲引进了麻雀,由于麻雀繁殖很快,数量很快多了起来,在整个夏季吃掉了成千上万的农作物害虫而保护了庄稼,使波士顿的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当地政府和农民为了感谢这些小东西,特地为麻雀建立了这座纪念碑。
④但是也有的人在做完全相反地蠢事,例如,上世纪70年代有一位名人种了几亩小麦试验田,为了防止鸟儿偷吃麦粒,就用尼龙网把整个试验田罩了起来。结果,鸟是防止了,小麦害虫却大量繁殖起来。有人在草原上播种牧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草地罩起来,不久草长出来了,同时害虫也大量繁殖起来,嫩绿的叶子全被害虫吃光了。相反,没有罩住的草地,牧草生长却十分旺盛。原来有一条作物(或牧草) →害虫→鸟类的食物链,保证了作物(牧草)的稳定生长。“网”的存在切断了“鸟”这个重要的食物链环节。当然,害虫便无限制的繁殖起来。
⑤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一些人吃腻了肉、蛋、奶,想吃点野味来换换口味,于是开始大量捕杀麻雀、青蛙。奉劝各位“口下留命”!不要再做“自毁田园”的傻事了!通读全文,说说我国上世纪50年代把麻雀列入“四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④段中划线词语“有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文中用了许多说明方法,试举一例。
结合身边环境,说说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自毁田园”的傻事。
现代文阅读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我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把画波浪线句子改为陈述句。
文中划线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这一段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用两个词语概括。
如果此时你就是万芳,你还应该怎样劝慰“止不住流下了眼泪”的“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是道德责任,( )法定责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⑧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⑩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阐述了责任的多种作用,请写出其中4种。
本文的开头两段有何作用?
根据上下文内容,仿照前后句子形式,在第8自然段的画线处写上一句话。
根据文意,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第5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中。( )
A.尽管 但是 还 | B.无论 还是 都 |
C.要么 要么 都 | D.不但 还是 都 |
选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一个例子概括下来,并说说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例子:
作用: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在你的生活中(身边)一定有很多与责任有关的事情。请概述一个例子(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