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
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
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相同
的作用?
(3)导致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
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图:
请回答:
⑴这幅宣传画应该产生于什么时期?
⑵这幅画反映了当时“左”的错误严重泛滥,根据图意分析说明当时“左”的错误主要标志是什么?
⑶当时“左”的错误严重泛滥,给全国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我们应从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一时期,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钢厂、无缝钢管厂相继开工,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大江南北。
材料二: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 …… 1月底,全国所有大城市和五十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一时期”是什么时期? 其基本任务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什么历史事件?
(4)材料二中的事件什么时间结束?其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一 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梁思成、费孝通、吴晗等参加了新政协全体会议,大会采纳了张奚若关于新中国国名由“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议。
——材料摘自《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一: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材料二下午3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30万群众欢声雷动。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在国歌的乐曲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接着,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宣读完毕……阅兵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游行,群情沸腾。
——材料摘自《民国春秋:四十一章——开国大典》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共同纲领”的全称是什么?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⑵材料一记录的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材料二文字记录的事件发生在历史上的哪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内容有哪些?(4分,需列举出两例即可)
(4)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材料二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这种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什么时期?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的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谈谈清朝此时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
(3)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4)你如何评价清朝的这种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 600多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向远方驶去。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三这只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铁器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各国也纷纷遣使来中国……
(1)写出材料一鉴真东渡的目的地。这件事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
(2)材料二描写的是什么事件?这件事发生在谁在位时期?你知道这只远洋船队远航的起止时间吗?他最远航行到达的地区是哪里?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只船队远航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远航有怎样重大的作用?
(4)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外交政策?请另举一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