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
A.皇帝是世袭的象征性的礼仪性的 | B.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
C.皇帝和首相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 | D.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
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
C.实现民主政治 |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
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