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 B.人的善良本性 |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 D.人的自由平等 |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嬴政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为自己歌功颂德 | B.确立皇帝独尊地位 |
C.整顿社会秩序,规范称谓 | D.恢复周代的礼制 |
《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反映出的深层政治含义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
周襄王元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齐桓公
A.尊从周天子的至尊地位 | B.规范诸侯们的家庭生活 |
C.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 D.确立君主绝对权威 |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
纵观近几年国际关系的发展,“伙伴关系”一词屡见报端,与“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截然不同。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
B.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 |
C.反映出各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 |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