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如下图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该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36-38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年降水量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
平均亩产
粮食
总产量
1985
19%
333km2
520mm
38℃
10%
205kg
1.025亿kg
1995
10%
478km2
450mm
42℃
35%
135kg
0.97亿kg


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扩大,单位面积投入劳动力减少
B.人口增长过快
C.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水旱灾害频发
D.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热带雨林滥伐
D.气候异常

该生态环境问题对该地区的危害是

A.水土流失加剧
B.物种锐减或灭绝
C.河湖淤积,洪涝灾害加剧
D.土地肥力下降

根据图13中信息判断,该图的图例中示意煤炭资源的是

1980年以后,科学家们观测到南极上空在春天到初夏时会有臭氧耗损,臭氧层变薄的情形,俗称臭氧洞。而北极上空的臭氧洞较不明显,这是因为南极地区冬天比北极地区寒冷所致。据此回答33~34题。
南极发生臭氧洞的时间集中在

A.3~6月 B.6~9月 C.9~12月 D.12~3月

南北极地区气温不同,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下垫面
B.海水温度
C.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
D.太阳辐射强度

图12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回答31~32题。

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农业结构复杂
C.经历了移民开垦
D.注重生态保护

进入20世纪以后,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读图11,回答28—30题。

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多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保护铁路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图中山脉为

A.祁连山 B.贺兰山
C.太行山 D.六盘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