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氏菌中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菌的细胞中存在一条线性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 |
B.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
C.该菌在人体细胞间快速传递与细胞膜的特性发生改变有关 |
D.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
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和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
B.氧浓度为b时(O2吸收量为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 |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
D.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的强度与有氧呼吸相等 |
大小、长势相同的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30~45 min期间,甲和乙均不进行光合作用 |
B.30~45 min期间,甲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不相等 |
C.0~10 min期间,乙的有机物积累速度大于甲 |
D.10~20min期间,甲和乙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场所为线粒体和叶绿体 |
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右面的坐标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6:5 |
B.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和第3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
C.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
D.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
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
B.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
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多 |
D.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