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6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标题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文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党支持广大革命群众的创造,支持革命群众广泛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这些大民主的形式。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群众都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他功劳多大,地位多高,资格多老,群众都可以批评。”文章中的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

A.空前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B.可广泛吸取群众意见与形成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C.群众民主意识被阴谋家利用从而导致国家动乱
D.使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成为国家的主人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切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自保。……但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它的政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政治自由。”([法]孟德斯鸠 (1689-1755),《论法的精神》上册)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列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根据这段话,这位学者认为海禁将造成()

A.人民国家认同逐渐混淆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某人准备出门旅行,先到城中购买相关书籍,书籍中陈列着各种指南、地图及日常生活有关的百科全书。这些书中不仅有交通路线,甚至有烟草,海外奇珍等的介绍。这个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间?()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D.民初

16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人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印刷工人排版印刷《马可·波罗行纪》
②在宴会上使用来自中国的精美的瓷器
③在意大利教堂上看到达·芬奇的壁画
④英国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十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旅游考察,他对于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

A.对西欧的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 B.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
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 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