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民族出版业中,商务印书馆一家即独占半壁江山,其他众多出版社无法与其争锋,然而中华书局利用民国成立的政治机会,打出以“养成中华民国国民”为出版原则的旗号,快速崛起,并最终形成“商务”“中华”双雄对峙、共掀波澜的局面。中华书局的崛起说明( )
A.竞争策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爱国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 D.辛亥革命为民族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 B.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C.纠正右倾错误路线 | D.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 B.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
C.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 B.济发展史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表示: “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表明( )
A.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 B.清政府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
C.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