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公元3~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
  材料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3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实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李约瑟
回答:
(1)举出3~13世纪之间,中国不同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三例(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除外)。
(2)概括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明清时期我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4)与中国相比,16世纪后产生的欧洲科学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阁,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请回答:(1)上述材料引用的三句词的出处?
(2)第二、三句词的作者词风属于什么风格?
(3)何为境界?结合实际,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


材料一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


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根据课本有关内容,分别叙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