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
| 项目 |
法国共和制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 国家元首 |
总统 |
皇帝 |
|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
① |
世袭 |
| 国家元首任期 |
任期制 |
终身制 |
| 政府首脑 |
总统 |
② |
| 国家权力中心 |
③ |
皇帝和首相 |
表中①②③处应填的内容分别是( )
A、世袭、君主、总统 B、选举、首相、议会
C、世袭、首相、议会 D、选举、君主、议会
抗日战争期间,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对官僚资本的支持 | B.国家权力强制实行经济垄断 |
| C.战争需要强化经济高度集中 | D.民族工业在战争中损失巨大 |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军阀割据混战 |
19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
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
|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
|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鸦片战争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这种状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东南沿海的商品经济日益萧条 |
| B.外国的洋纱洋布质量优于中国的土纱土布 |
| C.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
|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