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注重“民富”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在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领导纷纷下到一线进行摸底调查,某省省长发布了《致该省网民的一封信》,信中表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网民和政府之间的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欢迎网友“拍砖”、“灌水”。因此,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就能实现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
(2)请你谈谈“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就能实现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认识。
材料一、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
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
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
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
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材料二、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间框架,2010年1月1日,中国
——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这片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19亿人参与,
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中国—
—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
之间最大自由贸易区。其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
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
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何缅甸90﹪的商品将于2015
年实现零关税。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消费者、企
业和国家分别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一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
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中国特有的习俗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而逐渐演变。近年来,修坟茔、
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的祭扫形式逐渐被新的祭奠方式所取代,植树、送花、网上留言、缅
怀先烈等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渐成时尚,共青团中央也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
华民族魂”活动,绿色、文明、感恩的清明节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材料二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一些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忘。因此,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1)清明祭奠方式及其演变体现了什么道理?
(2)根据清明祭奠方式的演变,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3)试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继承性角度说明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理由。
材料一: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状态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
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睛雨表”和“风向标”
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
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国家为什么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
《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一: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状态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
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睛雨表”和“风向标”
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
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国家为什么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