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3年6月在重庆市万州区发生的用“毛发水”勾兑酱油达61吨的恶性事件,此事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毛发水”主要成分是胱氨酸,是应处理排放的废液。胱氨酸结构如下:

(1)写出胱氨酸的分子式:_________。
(2)胱氨酸可水解生成一种重要的半胱氨酸,美国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半胱氨酸属于α—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化合物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Ⅰ)常温下,将某一元酸HA(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一元酸)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混合溶液的pH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HA的物质的量
浓度(mol·L-1)
NaOH的物质的量
浓度(mol·L-1)
混合后
溶液的pH

0.1
0.1
pH=a

0.12
0.1
pH=7

0.2
0.1
pH>7

0.1
0.1
pH=10


(1)从甲组情况分析,如何判断HA是强酸还是弱酸?
(2)乙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c(A)和c(Na+)的大小关系是
A.前者大 B. 后者大 C. 二者相等 D.无法判断
(3)从丙组实验结果分析,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分析丁组实验数据,写出该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结果(列式):
c(Na+)—c(A-)= mol·L-1
(Ⅱ)某二元酸(化学式用H2B表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

回答下列问题:
(5)在0.1mol/L的Na2B溶液中,下列粒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A.c( B2)+c(HB)=0.1mol/L B.c( B2)+ c(HB)+c(H2B)=0.1mol/L
C c(OH)=c(H+)+ c(HB)D.c(Na+)+c(OH)=c(H+)+ c(HB)

已知H2B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电离:
一级电离:H2B H++HB-,二级电离:HB- H++B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NaHB溶液 (填“呈酸性”、“呈碱性”或“无法确定”),原因是

(2)若0.1mol·L-1的H2B溶液在某温度下的pH=3,c(B2-)=1×10-6mol·L-1,则H2B的一级电离的电离度为
(3)某温度下,在0.1mol·L-1的NaHB溶液中,以下关系一定不正确的是()
A.c(H+)·c(OH-)=1×10-14
B.pH>1
C.c(OH-)=2c(H2B)+c(HB-)+c(H+)
D.c(Na+)=0.1mol·L-1≥c(B2-)




(4)某温度下,FeB(s) Fe2+(aq)+B2-(aq)

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SP=c(Fe2+)·c(B2-),
FeB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对应的KSP等于b点对应的KSP
B.d点无沉淀生成
C.可以通过升温实现由c点变到a点
D.此温度下,KSP=4×10-18

A、B、C、D、E五种元素原子序数逐渐增大,且均不超过18。其中A与C、B与E分别为同族元素。原子半径A<B<E<D<C,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C、D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B、E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回答下列问题:
(1)AB(用元素符号表示)
(2)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3)C与E组成的常见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将一块铜板浸泡在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得到一混合溶液,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分析该混合溶液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50.0mL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白色沉淀,过滤、干燥、称量,沉淀质量为86.1 g;
②另取50.0mL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1.40 g铁粉,结果铁粉全部溶解但未见固体析出;
③再取50.0mL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20.0 mL稀硝酸,得到一种无色气体,其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时为0.448 L;
请根据以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分析计算:
⑴原FeCl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反应过程中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⑵所得混合溶液中c(Cu2+)的取值范围;
⑶若要进一步求得混合溶液中c(Cu2+)的具体数值,在只单独使用AgNO3溶液、铁粉
或稀硝酸的前题下,还可测出哪些数据,必须进行哪些实验?

物质A-H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有些产物没有列出)。其中,B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D是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物质,G是难溶于水的蓝色固体。

  试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Cu与H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
(3)用电子式表示A和B的形成过程:
(4)用惰性电极电解F的水溶液时,两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正极
负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