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呢?“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 为“自己”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阅读。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技术员,住在机关,星期六才回家来看我们,每次回家,他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我盼着爸爸能给我带些好东西回家。可是,我的愿望从来没有得到满足,因为爸爸的书包里除了书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晚上,我们在看电视,爸爸却一个人躲在里屋,不是画什么设计图纸,就是收听日语广播。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妈妈上班去了,爸爸很早就把我叫醒,对我说:“快起来,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真的?”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问:“到哪儿?北海,还是颐和园?”
爸爸微微一笑,说:“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我一骨碌爬起来,洗漱完就催爸爸快走。爸爸说必须吃好饭才去。我几口就把一个馒头咽了下去,顾不得擦嘴,就催爸爸带我出发。
车停在北海站,爸爸带我下了车。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嚷着:“爸爸,咱们去北海呀?”
爸爸没有回答我,拉着我的手没有进北海门,却向西一直走去。我急了,大声说:“爸爸,咱们这是上哪去呀?”
爸爸笑着说:“去图书馆呀!”
我的脸立刻绷了起来,不高兴地说:“图书馆有啥意思。”
爸爸笑着说:“你没去过,那儿可好了。”
就这样,爸爸把我领进了图书馆。爸爸借了一本很厚的英文资料,又给我借了几本画报,就坐在那儿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
我呢,看了一会儿就合上了书,心早就飞到北海公园啦!眼前仿佛看到了转椅,滑梯,翘翘板……立刻我的屁股像长了钉似的坐不住了,头像拨浪鼓,来回摇晃。
这间屋真大,屋里有几张椅子和桌子。看书的人虽然很多,屋里却鸦雀无声。静极了。我也不敢出声,觉得闷得要命,真后悔不该跟爸爸来。
再看看爸爸,还在津津有味读书,好像完全把我忘了。他一会儿皱眉头,好像在思索着什么问题,一会儿眉头又展开了,眼睛放出了光芒。看着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只好重新翻开大画报,一边看,一边叹气,想让爸爸听见,可爸爸偏偏听不见。
好容易熬到中午十二点,我悄声对爸爸说:“我饿了,咱们走吧!”爸爸这才抬头看了我一眼,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面包,亲切地对我说:“小卫,你先吃一点,我们一会儿就回家。”
我等呀等呀,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爸爸摇醒了。朦胧中抬头看见墙上的大挂钟,已经三点多了。
我撅着嘴跟着爸爸走出了图书馆。爸爸见我不高兴,就语重心长地说:“要想参加‘四化建设’,必须得有知识,不学好科学知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哪辈子能实现呀!你说,爸爸说得对吗?”
我点了点头,跟着爸爸向电车站走去,路过北海公园时,爸爸说:“等你放假爸爸一定带你到北海公园玩。”
听了爸爸的话,我笑了,因为爸爸说话是从来算数的。《台阶》一文重在写一件事,本选文写了哪三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为了刻画爸爸勤奋好学的精神,本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本选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句子。
你能在20个字以内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吗?
通过选文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应该向选文中的爸爸学习些什么?
语段训练。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下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选文第1段中写母亲回忆“我”小时候跳台阶的事,其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中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选文第2段中有几句话关于父亲两只脚板的特写,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出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结合全文,说说父亲为了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做了哪些准备?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1909年。
盖茨街是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一条小街,街上既无人行道又无路灯,而且环境脏乱,显得特别长。
春天到了,靠近盖茨街的小学开学了。许多姑娘都穿得漂漂亮亮地来上学,惟独来自盖茨街的小女孩依然穿着冬天的旧衣裳,那大概是她仅有的一件衣裳。
她的老师瞧着她,叹着气,心想:这孩子爱学习,有礼貌,挺可爱的,就是不爱换洗衣服。于是,放学时老师对她说:“你这件衣服该换洗一下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小姑娘还穿着那件又旧又脏的衣服来上学。
“她妈妈不可能不爱她呀!会不会是有什么困难?”老师自语道。于是,她的老师到服装店给她挑选了一件新的春装,那是一条图案别致,颜色鲜亮的天蓝色的连衣裙!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这美好的礼物,高兴得心花怒放!她捧着装有裙子的礼盒,飞快地跑回家去。转天,小姑娘穿着崭新的蓝裙子来上学。她的小脸洗得千干净净,头发也梳理得光光亮亮,显得特别有精神。她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看见她穿新裙子都惊呆了。
爸爸看来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女儿这样可爱。晚上,当全家人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爸爸见饭桌上罕见地铺上桌布,高兴地说:“咱们家开始讲卫生了!”妈妈说:“可不是么!要是家里不干净,和我们这么漂亮的女儿怎么相称呢?!”饭后,妈妈立刻开始刷洗发黑的地板,爸爸去修理院里破损的栅栏。全家人一齐动手。几天后,昔日破旧肮脏的小院里焕然一新。
小女孩家的变化引起了众多邻居的注意。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打扫卫生,粉刷房屋,投入到多年来第一次整治家园的劳动之中。一天,教堂的牧师路过盖茨街,看到人们在没有自来水的,没有路灯的艰苦条件下打扫卫生,建设家园,深受感动。在他的呼吁下,几个月之后,有关方面给盖茨街修了街道,安了路灯,装上了自来水。
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那条蓝裙子仅仅半年的时间,盖茨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变干净了,而且风气也变了,人们互相尊重,友爱相处,乐于助人。牧师把这个奇迹①告诉给他见到的每一个人。其他城市的人们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学习盖茨街的精神。从1913年开始,美国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居民加入到清扫街区,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谁能想到,出现这个奇迹②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位教师给一个小孩送了一条蓝裙子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围绕线索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这篇记叙文的前三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等。( )
(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中加点的成语“闻风而动”的意思是:其他城市的人们听到风声后纷纷来到盖茨街。( )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奇迹可能就发生在出于爱心而为他人所做的平凡的小事之后。( )如果没有老师送给小姑娘蓝裙子的事,盖茨街是否会发生变化?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语段训练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是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一系列事情营造而成。 |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
C.这种氛围使父亲晚年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