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初温、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 (选填“多”或“少”).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
答: ;其原因是: .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a,杠杆上面有刻度,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如图a,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杠杆在位置平衡.
(2)图b和图c的操作相比,图更方便,因为可以直接读出.
(3)图d中,若慢慢将弹簧测力计倾斜过来拉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示数将变,因为.
(4)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后,小明同学想利用图e装置测出杠杆提升钩码时的机械效率:
①图e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0.5N,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它的示数为4N,当钩码上升6cm时,杠杆上的C点上升3cm,则此时杠杆的机械效率ηa=.
②杠杆的机械效率跟钩码悬挂的位置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如图f,他仍然竖直向上拉杠杆使C点上升3cm,若支点处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经分析可知此时杠杆的机械效率ηb与ηa相比(变大/变小/不变).接下来可以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通过实践证明我们的分析是否正确.
如图是某一学习小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装置及实验数据记录表:
斜面的倾斜程度 |
物块重(N) |
斜面高 (m) |
沿斜面拉力(N) |
斜面长 (m) |
机械 效率 |
较缓 |
10 |
0.1 |
5.0 |
1 |
20% |
较陡 |
10 |
0.3 |
6.7 |
1 |
45% |
最陡 |
10 |
0.5 |
8.4 |
1 |
60% |
(1)沿斜面拉动木块时,为使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应尽量使木块做运动.
(2)比较表中“物块重”和“”两栏对应的数据,可知斜面是一种(选填“省力”或“费力”)的简单机械.
(3)本实验研究了对斜面机械效率的影响,其影响规律是.
(4)分析第1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斜面的有用功为J,总功为J,斜面对物体摩擦力为N.
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5次测量,用较轻的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测定前4组数据,换用一个更重的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测得第5组数据,测得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动滑轮重G动/N |
物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动力F/N |
绳端移动距离s/m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1 |
0.5 |
1 |
0.1 |
0.7 |
0.3 |
47.6 |
2 |
0.5 |
1 |
0.2 |
0.7 |
0.6 |
47.6 |
3 |
0.5 |
2 |
0.1 |
1.1 |
0.3 |
60.6 |
4 |
0.5 |
4 |
0.1 |
2 |
0.3 |
① |
5 |
1 |
4 |
0.1 |
② |
0.3 |
55.6 |
(1)实验中应沿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缓上升.
(2)表格中变化①处数据应为;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可知编号②数据应为N.
(3)由表中第1、2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无关.
(4)比较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5)比较第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6)分析表格中第2组数据可知,此时滑轮组克服绳重及摩擦做的那部分额外功为J.
在探究“物体的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
(1)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小车/木块)的动能;
(2)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来反映的;
(3)如图,对比甲、乙实验现象,可以探究动能与的关系;
(4)如图,对比甲、丙实验现象,(能/不能)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理由是.
男生引体向上是盐城市中考体育考试自选项目.如图是小强同学引体向上的示意图,如果要测他的功率,需要的测量工具有体重计、秒表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小强的体重G、做5个引起向上所用的时间t和,则功率的表达式P=.(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