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l6.6亿、l5.1亿、l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
B.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
C.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l6亿 |
D.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 B.人口文化 | C.资源状况 | D.生活消费水平 |
如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
蝗灾是最严重的生物灾害,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灾害是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A.台风、洪涝 | B.寒潮、沙尘暴 |
C.沙尘暴、台风 | D.干旱、洪涝 |
甲地受该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A.地形为盆地 | B.受盛行西风影响小 |
C.距离海洋较远 | D.纬度较低 |
读图“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问题。图中a、b两曲线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
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
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
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
集合各监测站的车流信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最好利用
A.遥感技术 | B.卫星导航系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地理信息系统 |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是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 |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
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
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 |
2011年夏季,我国频频遭遇城市内涝的窘境。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城市瞬间变成“水城”,网民戏称带你去“看海”。回答问题。降雨后被地表吸收及渗透的水量称为降雨损失量,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越不容易积水。
如图表示城市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序号和地表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土地②混凝土方砖③新沥青路面④草地 |
B.①草地②土地③混凝土方砖④新沥青路面 |
C.①新沥青路面②混凝土方砖③草地④土地 |
D.①混凝土方砖②草地③土地④新沥青路面 |
很多时候,城市比周边地区降雨强度高、时间长,称为“雨岛效应”,下列关于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②气温高,多上升气流
③车流量大,尾气排放量大④多高层建筑,气流移动慢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如图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甲-商业区乙-工业区丙-住宅区 |
B.甲-住宅区乙-工业区丙-商业区 |
C.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丙-工业区 |
D.甲-工业区乙-商业区丙-住宅区 |
关于该城市规划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价较低 |
B.②处适宜规划建设化工厂——交通便利 |
C.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减少污染 |
D.④处适宜规化建没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