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表判断:

事件
时间
影响和评价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
揭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
这次战役的胜利是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它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开始
这次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以下结论或观点,如果与上表内容所表达的信息相符,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划“√”;如果违背了
上表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请在括号内划“×”;如果是上表未直接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1)卢沟桥抗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     )
(2)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     )
(3)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                                      (    )
(4)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都沉重地打击了日寇,鼓舞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
(5)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中国人民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信心。        (     )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材料四:“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材料五:“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
(3)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
(4)哪一历史事件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1分)
(5)哪次会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分)

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聚焦三农》栏目的内容,定位于报道和解析三农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材料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驱除鞑虔,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
材料五:

材料六:“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材料七: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
阅后请回答:
(1)材料一内容出自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图是唐代出现的哪一农业灌溉工具?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哪一内容是解决土地问题?
(4)根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什么法令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分)
(5)观察材料五,农村开始富裕,生产迅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采取哪一重要措施?
(6)材料六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1分)
(7)材料七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改革?(1分)

(河北卷)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小亮以“中国的发展”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请运用资料展开探究。

资料一中“帝国”是近代中国的哪个政权?马克思对该政权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什么?马克思是基于当时怎样的世界和中国形势作出这一预测的?

(江西南昌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
材料二大事记(如下)

1979年
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0年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1982年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9年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第五条第一款。


(1)据材料一,说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哪些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2)据材料二,说说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

(贵州黔东南州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前
“革命”后
礼节变化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1)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 分)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 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 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 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 分)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一种变化的主要因素。(2 分)
材料三火车的发明和铁路建设均属于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今这些成果成为我们黔 东南地区发展和进步的助推器。2015 年 6 月 12 日凯里南站即将投入使用,从此,黔东南人民出行又多了一种选择——高铁。
(3)请分析材料三的这一变化将对黔东南地区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