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下列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方框内。每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
A. “一战”导火线的地点:萨拉热窝
B.“一战”决定性战役地点:凡尔登
C. 北约和欧盟的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二:宋元时期,我国海外贸易极为兴盛。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物品。古代中国的瓷器外销以昌南镇生产的最为有名,有人把瓷器直接称为“昌南”,就是China。这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材料三:在黏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单字,再用活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将陶字排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拆下可再用。
(1)这三种东西是什么?请用句简洁的话概括他们的作用。
(2)那时,瓷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请说出中国的瓷都在哪里。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指出此项发明有哪些优点?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材料二:“……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我准备在宪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为我们千疮百孔的国家,定出一些必要的措施……”——罗斯福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阅读材料一,说说列宁用什么政策来纠正错误?这一政策有什么成效?
(2)材料二他所说的“必要措施”指的是什么?他实施的“必要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回答:当时农村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请指出“好”在哪里
(4)列宁、罗斯福、邓小平三人举措提出和实施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你认为这三位人物共有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5)意识形态不同的三个国家的成功改革,对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有何借鉴作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儿女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了民族的振兴,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同一观念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
材料二: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材料三:“北洋舰队的覆灭并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而是那场持续数十年求索的失败。”
材料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阅读材料二,为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清政府在西藏和新疆地区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那场持续数十年的求索”指代的是什么事件?“求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阅读材料四,依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简要分析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理由。
(5)读史使人明智,从上述四则材料中,你有什么感悟?(至少写出两个方面,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2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实验,如果实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要进行实验。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
年份 |
1950 |
1955 |
1965 |
1975 |
1982 |
1985 |
1994 |
1999 |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增长率(%) |
8.7 |
5.6 |
6.3 |
–0.8 |
–1.9 |
3.3 |
3.9 |
4 |
材料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家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大萧条”指的是什么事件?最终美国找到什么办法来解决“大萧条”的现状?该办法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把该时期美国的经济称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阅读材料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材料三: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中翦伯赞认为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秦始皇开创了一个怎么样的新的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三十多年前,我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领导核心是谁?该次会议把我国历史推向了一个什么样的时期?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