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是观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妇女虽然是人,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虽然可以拥有财产,但不能完全支配财产,也不能享有全部的公民权利,法律把她们当作抚养子女者看待。
——郭超英、颜海英《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及演变》
妇主中馈(家中饮食等事),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主事)。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丈夫),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母鸡)晨鸣,以致祸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1)据材料一,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何相同之处?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
(2)工业革命为什么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时间 |
举措 |
1949年 |
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 |
1950年 |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
1986年 |
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
1992年 |
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因素促进了近代以来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科举制度传遍欧洲
1835年,曾经居留中国的西方人士格尔斯感慨:“……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它必将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为西方所借鉴!”
(1)格尔斯所指“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什么时候?宋朝时期这一制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格尔斯之前的300年间西方人士是如何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3)你认为“科举制度必将为西方所借鉴”的原因是什么?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神殿圣彼得大教堂
材料二 16世纪初,教廷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经过竞赛,选中了伯拉孟特的方案。伯拉孟特在文艺复兴盛期那种激于外敌侵略,渴望祖国统一强大,因而缅怀古罗马的伟大光荣的社会思潮的推动下,立志建造恒古未有的伟大建筑物。他设计的方案是希腊十字式的,……形制十分新颖,整体显然来自达·芬奇的构思。不过穹顶的做法比较保守,对穹顶技术还不很有把握。伯拉孟特设计的教堂极其宏大壮丽,但祭坛在哪里?举行仪式时,信徒和神职人员位置在哪里?唱诗班又在哪里?
材料三拉斐尔抛弃了伯拉盂特的集中式形制,依照教皇的意图设计了拉丁十字式的新方案。拉丁十字式形制象征着耶稣基督的受难,它最适
合天主教的仪式,富有宗教气氛。……像当时所有艺术家一样,拉斐尔在设计中努力向古罗马遗产学习。
材料四 1547年,教皇委托米开朗基罗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抛弃了拉丁十字形制,基本上恢复了伯拉孟特设计的平面。……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时,已经造到了穹顶鼓座。后来,由泡达和封丹纳大体按照他的设计的模型完成了穹顶。
材料五圣彼得大教堂终于是这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的不朽的纪念碑。——材料二、三、四、五均摘自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请回答:
(1)据材料二、三、五,比较伯拉孟特和拉斐尔设计理念的异同。并结合材料一,说明他们的相同之处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技术难题是什么?米开朗基罗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3)在教堂的设计过程中,是采用希腊十字还是拉丁十字,实际上是两种势力的较量。据材料二、三、四、五,具体指出这两种势力。
【探索历史的奥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是一组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材料二蜀候蚕丛,其目纵(突出),始称王。——[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三“蜀王之先名蚕丛,是时人萌(民)椎髻(高高的锥型发髻)左衽。”“(蚕丛的)后代名日柏灌(树和鸟),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汉]扬雄《蜀王本纪》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研究古蜀文明所依据的历史资料有哪些类型?从考证的角度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材料三是如何描述蜀王的?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今天的美国国会大厦里,悬挂着一张巨幅油画,画面上历史伟人济济一堂,那是美国人民的开国大典哪(注:时间是1783年)。油画下面有个小小的说明,上面记载了华盛顿和议长的简短讲话。华盛顿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的公职。”议长答道:“……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将激励子孙后代。”——林达夫妇《总统是靠不住的》
材料二在我们这样辽阔的国度里,要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个活力充沛的、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
——华盛顿《告别词》(1796年9月)
材料三“乃孙黄放弃责任,一让总统,一让留守,博功成身退之虚名,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谓非一大恨事也。”(但孙中山)“欲挽官僚窃权怙势之积习,准身作则,专为公家谋幸福,不为一己便私图。……手段虽劣,其胸襟气概,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谭人凤《石叟牌词》(写于“二次革命”失败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公职”是指什么?促使华盛顿辞去这一“公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做到“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
(3)据材料二、三,说明华盛顿和孙中山的辞职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