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 展”,为论证该观点,选择的论据不可能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了世界市场 |
| B.革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
|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
| D.电讯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
|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
|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
|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
|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 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
|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
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
| B.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
|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
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 )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
| B.“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
| C.“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
| 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