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9世纪90年代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康有为 | B.梁启超 | C.严复 | D.姚莹 |
鸦片战争前后萌发的新思潮,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贵华夏,贱夷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
B.“贵华夏,贱夷狄”,维护清朝统治 |
C.向西方学习,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