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执策而临之 临:
(3)愿子还而视之 子:
(4)去而顾之 顾: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B.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D.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
请从你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要求含有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词的古今意义。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 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2) 走送之_______
(3)自谓可将兵十万。____________(4)会有土寇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
郁而死的原因是打败仗和___________乙文中的刘羽冲是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 B.亭亭净植植:种植 |
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 | D.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相同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清风过之 |
B.濯清涟而不妖雪霜凌厉而见杀 |
C.花之隐逸者也来岁不改其性也 |
D.同予者何人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
,,。解释下列划线词
(1)不以千里称也()
(2)故虽有名马()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
A.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② 食马者 |
B.① 虽有千里之能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
C.① 策之不以其道② 执策而临之 |
D.① 策之不以其道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 |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中的“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作者借此表现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桓南郡公玄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或行陈不整,麇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常自带绛绵绳,箸①腰中。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②也。”玄无语,去,自此小差③。
【注】①箸:穿着,附着;②芒:(麻绳上的)芒刺;③小差(chài):略好一些。解释上文中的加线词
(1)为( )(2)去(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行走路线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B.如果行走路线不整齐,獐兔奔腾跳跃,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C.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D.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奔腾跳跃,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桓道恭“常自带绛绵绳”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从文中看,桓道恭是一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