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2)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
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 (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翻译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甲文表现了周敦颐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品质。
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甲文用_______ 、 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 中的意思:(2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2)日出而林霏开(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下面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 B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
C然则何时而乐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2分)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和“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分别是题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名联,请根据对联内容并联系课文,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2)战于长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克之三里之城 | 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 | D.小信未孚必以信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 。”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思想是一致的。
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书具:②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与蒙论议 | B.邑人奇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C.蒙乃始就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D.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 |
甲文向我们讲述了仲永天资聪慧,但由于,最终“泯然众人”; 乙文则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有了惊人的进步。两篇短文都说明了的重要性,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由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你想到更多的是什么?请简单谈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与其奇者:()(2)乘奔御风:()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春冬之时 | B.属引凄异美池桑竹之属 |
C.哀转久绝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如土石何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实是欲界之仙都。甲乙两文都抓住了景物特点写出了山川之美,宛如一幅幅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在两文中作者都不约而同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
两文都写山水的秀丽,请你体会在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
阅读罗烨的《醉翁谈录》一文,完成小题。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吾上?”眉曰:“吾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吾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注】① 神:灵性。② 厮:相互。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故吾位居汝上()②宜居汝上也()
③若然,则眉有何能()④吾若居眼鼻之下()与所给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若居眼鼻之下
A.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幼时记趣》) |
C.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记》) | D.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
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