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皇帝登基享现成 |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1923年10月10日,冠生园公司在《工商新闻》国庆增刊告白:“爱国者,必纪念此国庆日,爱购国货者,是真爱国。本园各种牛肉果子食品,是完全国货,故爱国者诸君,皆热心提倡而购食之。”材料直接反映该公司
A.首倡实业救国 | B.借机进行商业宣传 |
C.主张民主共和 | D.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
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 |
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 |
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A.设立圣库制度 | B.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
C.创建拜上帝教 | D.提倡平均分配土地 |
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 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 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
“清前期外贸中,‘只卖不买’导致外银大量流入……‘白银时代’之说是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心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这两个说法的叠加。”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闭关锁国”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
B.合理的经济政策使清朝进入“白银时代” |
C.自然经济下清朝前期仍是世界经济大国 |
D.广州十三行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