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图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
A.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 |
B.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 |
C.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 |
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 |
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
B.田中正明否定传闻(口述)历史具有考证价值,表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 |
C.此观点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
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
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依据所学,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A.平型关战役 | B.淞沪会战 | C.台儿庄战役 | D.百团大战 |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大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示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