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
20世纪初期,我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D.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兴办实业 |
《实业之梦一张謇传》载:1876年,23岁的张謇曾先后婉拒两广总督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礼聘入幕,有“南不拜张,北不拜李”的清誉。张謇“北不拜李”的主要原因是
A.其企业受到洋务企业的排挤 | B.其政治改良主张受到冷遇 |
C.由追求功名转向兴办实业 | D.认为洋务首领腐朽无能 |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清末李伯元在《海天鸿雪记》中曾描述:“上海一埠,自从通商以来,世界繁华,日新月盛。北自杨树浦,南至十六铺,沿着黄浦江,岸上的煤气灯、电灯,夜间望去,竟是一条火龙……”。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 | B.洋务运动开始后 | C.甲午战争后 | D.民国初年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可能存在的近代经济成分有: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外国资本主义企业③自然经济④洋务派企业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