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的积极作用是
|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
| 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 |
| C.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
| D.佃农与市场发生联系,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 |
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材料反映了清末
| A.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 |
| B.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 |
| C.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 |
| D.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 |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 A.要不要社会革命 |
|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
|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下列反映了1871年德国版图的是
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曾经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 这表明他主张
| A.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
| C.保护公民的个人自由 | D.用民主的议会权力来压制行政权 |
18世纪某位西欧思想家说:“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他阐述的是
| A.社会契约说 | B.三权分立说 |
| C.君主立宪说 | D.法律至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