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
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
|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 A.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 B.体现陈独秀右倾妥协思想 |
|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 D.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 C.《双十协定》的签订 |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
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 C.平均地权 | D.三大政策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