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 )
| A.女儿 | B.大儿子 | C.二儿子 | D.三儿子 |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背景是()
| A.英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
| B.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使神学遭到排斥 |
| C.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城市化进程加快,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 D.英国开拓市场,通过普及英语传播本民族文化 |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
|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
|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
|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
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可以通过征服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这是因为()
| A.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
| B.雅典城邦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
| C.希腊城邦重视自由和独立自主 |
| D.希腊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 |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此观点()
| 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
| 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 |
| 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 |
| 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 B.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
|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