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聪同学对A~R等18种物进行分类并列出下表。请你依表填空:
列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物质 的化 学式 |
A.O2 B.C C.Fe |
D.HCl E.H2SO4 F.CH3COOH |
G.H2O H.CO2 I.CO |
J.NH3·H2O K.××× L.××× |
M.C3H7NO2 N.(C6H10O5)n O.××× |
P.NaCl Q.(NH4)2SO4 R.KNO3 |
⑴第①列中的C在A中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 ,实验室催化分解液体药品制取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⑵第②列中的 (填“D”或“E”或“F”)还能列入第⑤列中,它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原因是其溶液中含有 (填写微粒的符号);
⑶第③列中的G和H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生成氧气外,还能生成第⑤列中的 (填“M”或“N”);此列中I是高炉炼铁的还原剂,其与氧化铁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⑷第④列中的K和L的俗名之一分别是消石灰和苛性钠,它们和J都属于 (填“酸”或“碱”或“盐”)类物质,其中K溶液能与第②列中D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从微观角度分析,此反应的本质是 ;L置于空气会变质,为证明其已经部分变质,小纯设计的实验案如下:
取L的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制成溶液,先向其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静置,再向上层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此实验方案中,“足量的CaCl2溶液”所起的作用是 ;
⑸第⑤列中的O是实验室常用液体燃料,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⑹第⑥列中的Q和R均可用作化肥。Q溶液能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其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R这样的化肥叫做 (填“氮肥”或“磷肥”或“钾肥”或“复合肥料”)。
甲、乙、丙、丁、戊四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中。
①甲物质的化学式为(11)。
②五种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12)(填序号,下同),可用作燃料的化合物是(13)。
③工业上生产氢气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甲、乙两种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生成丙和丁。而得到的丙物质又会随即与乙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丁和戊。通过这一系列反应,参加反应的甲和得到的氢气质量比为(14)。(用最简整数比表示)。在上述一系列反应中,以下各项中发生变化的是(15)。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数目
④元素种类
⑤元素化合价
“碳”的世界丰富多彩。
①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金刚石 |
石墨 |
C60 |
|
结构 |
![]() |
![]() |
![]() |
用途 |
(7) |
作电极材料 |
作超导体材料 |
相应的性质 |
硬度大 |
(8) |
表中几种物质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互称(9)。
②“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
A.具有吸附性
B.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C.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关系是(1)。(用“<”“>”或“=”表示)
②将A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2)(写一种)。
③A中含有少量B,分离得到较纯的A的方法是(3)。
④℃时,将30
A物质加入到50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4)(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5)。
⑤将℃时A和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一定温度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6)。(用“>”“<”或“=”表示)
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氧化铜与足量的炭粉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Ⅰ.根据实验装置分析,兴趣小组同学对生成气体的成分的假设是:①只有二氧化碳;②(12) ;③只有一氧化碳。写出假设①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3),该反应中氧化剂的化学式为(14)。
Ⅱ.实验开始时,先打开K,缓缓通入氮气一段时间,然后关闭K,目的是 (15)。
Ⅲ.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16);装置C的作用是 (17)。
Ⅳ.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现象都有明显的变化,可得到的结论是 (18)。
某同学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流程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Ⅰ.写出上述流程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7) 。
Ⅱ.步骤Ⅱ中加适量水的目的 (8) (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 |
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 |
C.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
D.减少固体2的损失 |
Ⅲ.步骤Ⅳ中的操作应选择下图中 (9) (填“甲”或“乙”)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10) 。
Ⅳ.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原来氯酸钾中的大,可能的原因有 (11) (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