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完成题。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P地 |
B.N地 |
C.M地 |
D.Q地 |
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
B.纬度位置 |
C.洋流 |
D.距海远近 |
下图为“我国30°N附近五个城市的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②地太阳辐射比其他城市低的主要原因是()
A.阴天多 | B.距海远 | C.地势高 | D.植被丰富 |
关于各城市说法正确的是()
A.①城多上升气流,晴天多,被称为“日光城” |
B.③城两江交汇,被称为“山城”、“雾都” |
C.④城是六朝“古都”, 古称“金陵” |
D.⑤城全国风景旅游名城,“九省通衢”之地 |
我国盐业资源主要有湖盐、海盐、矿井盐等,我国四川有一口火井,井的水是冷的,用剥开的长毛竹,去除竹节,用漆布把竹管的缝包好,一头插入井底,另一头的上面把口紧对锅底点着,在锅里倒入盐水,水一会儿就烧开了。打开毛竹查看,竹管内绝没有半点烧焦的样子。结合我国盐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我国湖盐产区集中在西北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 | B.湖泊众多,各湖泊蓄水量大 |
C.气候干燥,下垫面蒸发量大 | D.沙漠广布,土壤盐分含量高 |
四川火井盐场使用的主要能源是()
A.天然气 | B.水蒸气 | C.地热能 | D.可燃冰 |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完成问题。m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 | B.酸性土壤的改良 |
C.旱涝灾害治理 | D.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 |
近年来,n地区“双季稻”改成“单季稻”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 | B.水源 | C.劳动力 | D.市场 |
近年来,m、n地区加强协作,旨在()
A.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B.迁移人口,形成特大城市群 |
C.借助水运,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 |
D.南粮北运,实现资源跨区域合理调配 |
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问题。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Ⅰ | B.Ⅱ | C.Ⅲ | D.Ⅳ |
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华北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线工程从杭州取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北京 |
B.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工后,长江水的大部分都将调往北方地区 |
C.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可自流输水 |
D.西线调水线路较短,工程量最小,是最经济有效的调水方案 |
下表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问题。 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海拔高度 | D.洋流性质 |
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
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 D.④农作物以水稻和青稞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