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 )
A.主张民主共和 | B.学习西方 |
C.主张君主立宪 | D.救亡图存 |
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
C.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
D.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
B.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 | B.兼爱非攻 |
C.礼乐典制 | D.以民为本 |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段话中的“国家”指的是()
A.德国 | B.英国 | C.法国 | D.美国 |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法国《1875年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