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曰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材料评论的是梭伦改革措施中的 ( )
| A.颁布“解负令” |
|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
| C.设立陪审法庭 |
|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 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
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否定君主专制 | B.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
| C.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
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 A.发明造纸术 | B.发明司南 | C.发明火药 | D.发明活字印刷术 |
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 A.不公平 | B.不具备选才功能 |
| 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 | 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
|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
|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
|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