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 A.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 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
某人认为晚清以来,中国之所以贫弱在于生产力水平太低,救国之道惟在振兴实业,遂积极筹措资金,以待时机来到。后来,他发现外商投资减少,判断情况有利,立即开办纺织、面粉等工厂,果然业务兴隆,获利甚丰。请问此有利时机与下列何事有关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五四运动 |
| C.辛亥革命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 B.救亡图存 | C.中体西用 | D.反对专制统治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可以作为开端的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 B. | 洋务运动 | C. | 辛亥革命 | D. | 五四运动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90.45%的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广西人民掀起抵制洋货运动 | B.从国外进口的洋货数量不大 |
| C.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 D.广西买不 到外国的棉纺织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