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租佃经营方式的推广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白银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
C.平民中不再有债权 |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
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
A.捍卫平民的权利 |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
C.维护贵族的利益 |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
下表为“1943 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
C.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
D.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
B.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
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