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台风从东南向西北经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时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回答题。台风什么时候最接近该地
A.14时 | B.16时 | C.22时 | D.19时 |
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
A.台风减弱 | B.台风消失 |
C.台风中心经过 | D.台风停滞不前 |
当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风向最可能是
A.东北 | B.西南 | C.西北 | D.东南 |
世界最高成水湖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属非季风区湖泊。近年来,湖水水量有增大现象。据此回答各题:纳木错湖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增加 | B.冰川融水增多 | C.冻土融化加强 | D.大气降水增加 |
下列图示湖泊与纳木错相似的是
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各题。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A.自北向南增高 | B.自西向东增高 |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
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 B.降水 |
C.热量 | D.坡向 |
分析某地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各题。该地区发展陆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障碍是
A.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 B.低山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 |
C.沼泽广布 | D.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
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地形平坦 | B.雨热充足 |
C.土壤肥沃 | D.耕地后备资源充足 |
该地区2003年夏季异常干旱,原因是
A.夏季风势力弱 | B.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
C.受台风影响大 | D.受气旋活动影 |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下列各图所示区域内。据此回答各题。图1所示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是
A.150 mm~300 mm | B.300 mm~450 mm |
C.450 mm~700 mm | D.700 mm~850 mm |
图3所示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包括
A.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 B.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 |
C.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二大林区 | D.开荒种地,水土流失加剧 |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乙,完成各题甲、乙图中③、⑤两处地形为
A.③ 是山顶、⑤ 是盆地 |
B.都是盆地 |
C.③是火山口、⑤是平原 |
D.都是高原 |
甲图中②山脉
A.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坡雪线海拔比南坡低 |
B.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雪线海拔比西坡低 |
C.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植被比北坡茂密 |
D.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比西坡茂密 |
甲图中①处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是
A.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适宜于发展特色瓜果种植业 |
B.地势低洼、地形封闭,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C.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少,冰川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
D.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不易扩散,冬季出现我国最高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