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
| 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
|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
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对材料“分宰相之权”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宰相之权”是历代帝王集权的政治行为 |
| B.“分宰相之权”体现权力制约与平衡 |
| C.“分宰相之权”符合法家集权观 |
| D.“分宰相之权”加强中央集权 |
史载,北宋杨大年为学士时,草答契丹诏书云:邻壤交欢。进本既入,真宗自注其侧曰:朽壤,鼠壤,粪壤。大年遽改为邻境。明旦引唐故事,学士作文书有所改,为不称职,亟求解职。真宗语宰相曰: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这个故事表明
| A.北宋君主专制强化 | B.皇权尚未完全集中 |
| C.杨大年倔强的个性 | D.宋真宗的率性而为 |
唐宪宗时,给事中李藩在门下省,凡制敕有不当者,即于黄纸后批之,有人建议另外用白纸批改,李藩说:“别以白纸,是名状也,何谓批敕。”唐宪宗得知后不仅不怪,反而称赞李藩为宰相之才,后来果真将其提拔为宰相。此事不能反映
| A.唐朝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
| B.唐宪宗重视人才,勇于纳谏 |
| C.古代的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 |
| D.唐宪宗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
“(汉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以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 B.汉武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
| C.有利于西汉的“大一统” | D.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秦遂兼并四海,以为周制衰弱,终为诸侯所丧。”基于此种认识,秦朝完成全国统一之后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皇帝制度 | B.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
| C.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 D.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