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洛桥晚望
【唐】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的前三句描摹了桥下冰初结、                                      和楼阁闲静等初冬时节的景致,渲染出                  的气氛。
有人评价此诗奇在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请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分析这一评论。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玉楼春 顾红梅
李清照
红酥①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②几多看,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③憔悴春窗底,闷损④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⑤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注释】①红酥:指红梅。②酝藉:蕴涵。③道人:词人自称。④闷损:十分烦闷。⑤小酌:随便的饮宴。
词中写出红梅含苞欲放,花苞美好的句子是()

A.红酥肯放琼苞碎 B.探著南枝开遍末
C.但见包藏无限意 D.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词中表达词人思想感情是()

A.词人倾心红梅之神韵。
B.词人闲适惬意,自由快乐。
C.词人倾心红梅之神韵,同时流露出内心深处思乡怀人之情。
D.词人忧愁烦闷,无心赏梅。

古诗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释】①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而称柳湖。莲花寺:孤山寺。②桡(ráo):小船。③卢橘:枇杷。④栟榈(bīng lǘ):棕榈⑤战:颤动。⑥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意为“波光漪涟的柳湖上,映出了松岛、莲花寺;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
B.第三、四句中,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棕榈树高叶大的喜悦之情;一个“凉”字,透出了诗人多少快感!。
C.第六句中“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
D.七、八两句落笔到“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的题旨,不着痕迹,增加了孤山寺的诗情画意。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本身就可形成一幅很美妙的画,极易引起人的悠悠遐想。
B.一、二两句类似于“先是全景,然后镜头推近,最终定格两个分镜头”的现代电影摄影手法,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C.结构上,这首诗前两句点题并勾勒,中间四句分写大小远近各个场景,结尾点明“海中央所见”,并总托收结。构思新颖,耐人寻味。
D.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表达出诗人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喜悦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②回乐峰:回乐县的山峰。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请你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一词,完成后面问题。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①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②“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③三五:十五日。二八:十六日。 ④“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咽”字用得极妙,请加以揣摩。
下列对词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佳人犹唱醉翁词”词美而情深,通过写颍州人对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B.“四十三年如电抹”,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C.“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
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D.“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