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学校电视台的小记者,在学习了八年级第三单元“学会负责”这一内容后,他抓拍了以下“生活镜头”,想以此为素材编制一个专题短片,以引起大家对某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思考,旨在引导同学们树立责任意识。
镜头一 :有些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对作弊的成绩沾沾自喜。
镜头二 :有些同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
镜头三 :有些同学对地上的垃圾总是视而不见,甚至是从上面跨过去。
学校要求各班观看该专题片并组织主题班会,请你参与这一活动。
【小试牛刀】(1)请你为这次班会确定一个主题。
【直抒己见】(2)请分别说说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我们应负的责任有哪些?
【出谋划策】(3)在本次班会上不少同学对于“责任”感到困惑,请你就“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帮他们出出主意。
【真情流露】(4)观看该专题片后,同学们在讨论负责任的表现时谈到:
当看到水龙头哗哗流水时,一个简单的关水动作是负责任的表现。
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请你再列举生活中负责任的两个具体做法:
①
②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起了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的关注。
【改革,让国家更繁荣】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党深化改革以及加强和改善对改革的领导作用的原因。(4分)
【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化了实现“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注:我国的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和流通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下面的图、表反映了我省近年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但我省在城镇化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对城市居民而言,堵车、污染、房贵三大城市病困扰,让人无措;对农民而言:要求均等化待遇、产业支撑等问题也仍待解决。
注: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一个地区常住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
人口的比例。2013年江苏省城镇化率为51%,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80%。
江苏省农民家庭收入的构成(%)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其它 |
2009 |
52.7 |
30.2 |
15.5 |
1.6 |
2010 |
47.3 |
28.5 |
18.8 |
5.4 |
2011 |
41.6 |
27.2 |
23.3 |
8.5 |
2012 |
33.3 |
26.9 |
28.4 |
11.4 |
2013 |
30.2 |
25.1 |
32.8 |
12.1 |
(2)请概括上述图、表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简要说明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材料中我省城镇化建设中城市居民遭遇的一个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关注,让文化更厚重】
在关注家乡“城镇化”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破坏古建筑情况频现,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
同学们为加强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保护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形成下列两种方案:
方案A:就如何保护家乡的古建筑和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向有关部门提建议。
方案B:积极参加保护家乡的古建筑和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的志愿活动。
你选择哪一种方案,并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你选这一方案的依据。
材料一:学生小明准备大年初六给家在外地的舅舅拜年,他预先安排的行程如下表所示:
8:00 乘火车出发 16:00 华西村智能化农业大棚观光 19:30 舅舅朋友开的大酒店就餐、住宿 |
(1)小明一天的活动分别有哪几种经济成份为他服务?
材料二:近年来,提高居民收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探讨和争论,主要形成了下列两种观点。
甲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必须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
乙方:幸福需要经济作支撑,提高居民收入,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学校开展了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老师对班级开展的情况做了几点总结:
●研究课题开始阶段,有些同学不情愿,但在老师的动员下都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
●少数同学怕影响学习,在家长的要求下,随便编写调查数据,导致第一小组未能按时完成问题分析的任务。
●第二小组配合默契,你追我赶,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最终都能出色完成任务。
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老师的总结,简要评析该班同学的行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某校八年级(3)围绕“树立责任意识,你我共同参与”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下面是同学们列出的部分调查问题:
①中学生可以采取哪些具体做法来增强责任意识?
②中学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③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何意义?
④导致中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因素有哪些?
⑤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感?
同学们分为三组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第一组调查“是什么”类的问题。第二组调查“为什么”类的问题,第三组调查“怎么做”类的问题。(注:一般情况下“是什么”类的问题包括事物的含义、特征等;“为什么”类的问题包括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怎么做”类的问题包括对待事物的举措、行动等)。
(1)请填写各组应调查问题的序号。(6分)
第一组调查:____________
第二组调查:____________
第三组调查:____________
在调查中,同学们收集到下列信息:
陈晓明,东台市新街镇双洋村人,家境优厚的他,大学毕业后,放弃已经找好的工作,到贵州省最偏远、最贫苦地方支教,并最终决定终生留教当地。他自创“三语教学法”,使学生成绩提高明显;他与村民多次从山下(一趟往返要两天两夜)运水泥浇场地,给孩子们带来第一堂篮球课;他自掏腰包,帮助失学、贫困孩子上学。陈晓明扎根云贵高原的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他也被评为贵州省道德模范、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近日,他又入选“中国好人榜”。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月亮之恋》,不久将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2)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陈晓明的先进事迹给我们哪些启示?
树立责任意识重在行动。小红同学通过这次活动深有感触,暗下决心,努力培养责任感。
(3)请你为她出谋划策制定一份行动计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办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后;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又规定: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
材料二 郞朗,当今中国著名的青年钢琴家,小时候有一次因为回家晚了,耽误了练琴,父亲一怒之下抓住他就揍了起来;已经成名的郞朗回忆被打的经历,对父母没有任何怨恨。郞朗说:“打骂孩子固然不对,但做孩子的不用怀疑父母对你的爱!”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回答,如果你遇到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时,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