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 B.农业有力支持了兼并战争 |
C.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 D.封建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
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
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最终确立了近代政治体制。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点是
A.国家元首掌握实际政治权力 | B.内阁的任命须经议会同意 |
C.选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构 | D.行政首脑是军队最高统帅 |
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无关的是
A.法治原则 | B.集体决策 | C.直接参政 | D.轮番而治 |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下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