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    (2) 由是感激(          )
(3) 恐托付不(      )      (4) 深入不毛(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作者回顾了哪三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件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解释加点字
(1)且相如贱人素:(2)亲戚而君者事:
(3)而相如叱之廷:(4)蔺相如止之固:
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句中“以”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杀之以应陈涉 D.以其境过清

翻译句子
(1)徒以吾两人在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出师表》,解答1-4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深入不毛 () (4)定中原()
翻译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有一个成语,请找出: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1-4题。(14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跨 州 连 郡 者 不 可 胜 数 (2)高 祖 因 之 以 成帝 业
下列语句申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凡三往,乃胡不我于王 B.则名微而众失道
C.欲大义于天下愿陛下亲之 D.险而民附等死,死可乎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
选文中诸葛亮准确地分析了三方形势,针对曹操具有政治和的优势,提出“”的对策;针对孙权具有地理和的优势,提出 “”的对策;针对处于战略要地的刘表、刘障两个集团的弱点和刘备的自身优势,要求刘备,以奠定日后建立“霸业”的根基。(5分)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0—12题。(共10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足食,足兵: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
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翻译:
【甲】 文重点强调的是“人和”(“得道”)【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你认为【甲】 【乙】两文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文言文阅读。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翻译句子。
(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现在意思是: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