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
《大国崛起》中引用陈晓律先生的一段话:“……变革的压力来自外部,而不是本国自身
发展的必然结果;变革是由精英阶层推动的,自上而下进行的;在变革当中,国家政权起到
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而建立一个愿意推动变革的强大的政权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上述内容阐述的历史符合近代的:
A.俄国 | B.德国 | C.意大利 | D.日本 |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
图5是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会全国整风会议的出入证,这次会议的主题是
A.确定整风运动的中心是反对党八股 |
B.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 |
C.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D.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六经中之尧舜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谓尽君道,尽臣道,事君治民,止
孝止慈,以为轨则……。”这段引文应该出自: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 B.李贽《焚书》 |
C.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 D.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