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总分18分)
材料一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攻打朝鲜。假设当时有四个不同国籍的人在谈论这件事:
甲:二战后我们的经济情况和国际形势,使我们必需完全跟随美国。我们需要美元帮助我们摆脱经济困境,我们支持美国的行动。但我们欧洲需要联合,否则我们可能成为下一个朝鲜!
乙:我们已被美国占领,只能任其摆布;我们军队已被解散,美国会把我们作为战争的后方,当然,这也会刺激我们的经济复苏。
丙:保家卫国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们要援助朝鲜,让美国看看我们的实力,别想着欺负我们。
丁:我要拿起武器,同侵略我们的美帝国主义决以死战,来保护我们的父母妻儿。
材料二 二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现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新力量。……一旦世界舞台中的分歧发展成为紧张局势时,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三 过去西欧发展经济的许多重要原料和市场都从殖民地获取。战后,殖民地先后独立,这些渠道大大缩小或被堵塞,这使西欧各国认识到国家壁垒需要打破。                   
材料四 欧洲人普遍认为,欧洲原本是一个统一整体,各国文明皆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一的欧洲才分崩离析,兵连祸结。他们一直都在谋求重建一个欧洲大帝国,实现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全面统一。“统一”是大多数欧洲人的共同信念和愿望,他们称之为“欧洲梦”,并确信夙愿能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甲乙丙丁四个人哪一个是法国人,哪一个是日本人,哪一个是朝鲜人,哪一个是中国人?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请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二战后,西欧通过什么方式应对当时的国际关系,采用此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腾文公上》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欲则赏不行……。
——《荀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墨子的观点,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孟子、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态度,说明汉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亡的原因。

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会有不同的视野或角度,甚至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历史观较多的是以《易经》为准则,提出了“循环论”( 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有时又以《左传》为准则,即提出“复古论”,总以夏商周三代为标准,厚古非今。
材料三 1898年严复《天演论》的出版,给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社会进化论不仅形成了新的历史观而且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摘自长江日报专栏刘洪波的《天演论颠覆历史观》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你对上述“三观”说明肯定或否定的理由,要求符合历史事实。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训蒙读物,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东西方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 年)
材料二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 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其不仅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摘编自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 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分)、会有人唱它。 ……(1937 年)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4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有一分材料,只说一分的话。”

材料二(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材料三 20世纪 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 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给史学原则,补充表中空缺的史料和结论,并对错误结论加以修正。
(2)据材料二,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3)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6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