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一位历史人物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旧贵族 | B.商人 | C.新兴地主 | D.农民 |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
棉布进口 |
麦粉进口 |
钢铁进口 |
机器进口 |
生铁产量 |
下降38% |
下降20% |
下降15% |
增加20% |
增加20% |
增加30% |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路。这说明中国军队( )
A.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 |
B.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力和财力 |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
D.牵制日军兵力最大、歼敌最多 |
下表放映的是1938年—1941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年份 |
新增加企业数 |
1938 |
240 |
1939 |
466 |
1940 |
589 |
1941 |
843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
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中求生 |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
B.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