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由“一双鞋子”看中国近百年来社会的变迁。
老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够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内联升”是位于北京的中国老字号制鞋店,其制鞋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853年,内联升在北京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开张了,创办人为赵廷,他把市场定位为:为达官贵人定制朝靴。因货真价实、质量好,服务周到,内联升制作的朝靴一时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首选,洋务大臣李鸿章、恭亲王奕等先后成为内联升的主顾。
时局动荡冲击了内联升的迅猛扩张,20世纪初,内联升被迫迁出东交民巷,迁到乃兹府。……1912年,因时局变化,朝靴市场急剧萎缩,内联升就瞄准了当权新贵、军阀政要、文化学者等新兴群体,推出礼服呢面和缎子面的千层底布鞋。
因多年兵荒马乱,解放前夕,一路磕磕碰碰的内联升处在了破产的边缘。1956年,内联升纳入国营企业的范围。内联升开始生产女鞋、解放鞋,总店最终落户到今天的大栅栏34号,结束了半个世纪的“漂泊”。
2001年内联升改制为有限公司,200多员工全体持股,从此步入中兴快车道。2008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保证了产品的绿色健康。到2010年,内联升销售额达到7000万,这一年,内联升授权日本国际友好艺术公司在日本以网络销售形式经营其产品,开始开拓国际市场。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洋务大臣李鸿章等所倡导的运动为中国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0世纪初影响内联升搬迁的事件是什么?
(2)解放后,内联升以什么方式纳入到国营企业?到了国企改革时期,内联升又有了什么变化?
(3)2010年,内联升与日本公司合作,顺应了当今什么趋势?
(4)2008年开始内联升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而今年郑州的雾霾天气骤然增多,你认为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现代史综合题 世界近代史综合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强劲发展。追溯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材料三: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的?
(2)进入近代,南方也是洋务企业和私营企业创办最早和比较集中的地区。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在南方地区所办的洋务企业两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并请你说说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省。
(4)纵观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材料三: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哪一内容体现了该条约大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请指出该国的名称和成立时间。并分析十月革命的爆发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什么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哪一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加哪一国际组织共同抗击轴心国集团?请用史实指出美苏两国在政治、军事的合作各一例。
(4)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的时候,当世界沉浸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激情与冷漠之中时,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重新摆在人类面前: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一切重演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世界各国经常根据本国国情需要以及世界形势变化而相应地调整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蕞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材料二: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第33卷
材料四:“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由此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推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消极影响?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美国的经济有何影响?
(3)面对材料三中的“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模式?这一探索和中国改革开放有何共同特点?
(4)中、美、苏三国在应对经济困局时满足民众“物质愿望”的这些改革的相同点是什么?(任答一方面即可)习近平4月28日考察新疆时说:“办民生实事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说到做到,使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对于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的民生建设的举措,谈谈你的看法。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合为朝觐会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1)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措施。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地方制度?并分析产生了什么共同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方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在元朝、明朝地方制度有何创新?
(3)材料三中的“复合共和国”是指的美国建立的什么地方制度?
(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怎样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