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①父亲敲门的时候,我正接着一个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下巴上还夹着叽哩呱啦的电话。
②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
③我说:“朋友约吃中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④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时间,尽管老家距城市不过两小时车程。
⑤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界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我说:“干脆这样,我下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他们说。”    
⑥父亲急忙将我阻拦。他说:“做人得讲诚信,答应人家的事情 ,再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下——乡下好多事呢。”我说:“您如果真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把我骂死?”
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个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小包间,但父亲路上还是不停地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就行了——一人一盘,聊聊天,多好。小包间正好被安排在朋友请客的大包厢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上来,您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来。”父亲说:“那你快点儿啊!还有,千万别说你爹就在隔壁啊!”我笑了,父亲与刚刚进城时的我一样拘谨。
⑧宴席开始了。我念着隔壁的父亲,说:“我先敬大伙儿一杯,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还没轮到你敬酒呢!……今天又没什么事,咱一醉方休。”我说: “可是我真有事。”朋友说:“给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放你走。”我笑笑:“我爹在隔壁。”
⑨满桌人全愣了。
⑩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
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在隔壁给他弄个单号?虐待他?你愣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
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
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
我说:“这挺好。不过你们要是真想敬他一杯酒的话,就一起过去。千万不要一个一个地敬啊!他喝不了多少……”
朋友们全体离桌,奔赴隔壁。然而推开门我就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地板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他还是打包带走了一盘水饺,说是想给乡下的老伴尝尝城里的水饺。”
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十六个烧饼、一兜大蒜、一兜土豆、一兜菜豆、一兜韭菜、两个丝瓜、八个南瓜,然后,在一个小包厢里独坐一会儿,再然后,饿着肚子回家。而他的儿子,却在隔壁与一群朋友吹牛扯皮……
我端起酒杯,对大家说:“咱们敬我父亲一杯吧!”大家热烈响应,一起干了那杯酒。
然而我的父亲,既不会看到,更不会知道。此时他正坐在开往乡下的公共汽车上,怀里抱着一个装了城里水饺的饭盒。                          (选自《意林》,有删改)
父亲最终同意和“我”去那个酒店另开个小包间吃饭,但当“我”带朋友去敬酒
时,父亲为什么走了?
                                                                           
文章在开头写父亲给“我”送烧饼,在倒数第二段又写“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
十六个烧饼……”这样写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文章的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章的结尾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请你揣摩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下面【甲】【乙】两个片段都是写的父亲,试从描写方法和性格特征两方面分析
这两个片段的异同。
【甲】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界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 (节选自周海亮的《隔壁的父亲》)
【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著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节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一文,完成小题。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文中第④段划线词“居然”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简要说说选文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文章结尾说“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作为一名中学生,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我们在物种保护方面可以做些什么。(4分)

阅读《四个空白页》完成小题。
四个空白页
⑴我要来探访这四个空白页了,这是你栖身的地方。
  ⑵我是一个五岁的男孩———而你是我的母亲。我们大手牵小手漫步在一片开满忘忧草的地里,沿着阳光漫溢的小河散步。
  ⑶远处的嘉年华节望过去越来越朦胧,棉花糖的味道在空气中萦绕不去,那时我感觉橘色的忘忧草能散发出黄油爆米花和拔丝苹果的清香。
  ⑷我把今天的际遇描画在那些空白页上,这是我们俩手工制作的原生态的书。白板纸的封面写着“我们的天堂之夏”,那是你优美的字迹。标题下并排打了共六个孔,每个孔都系着橘黄色的丝线,这些丝绦把我们的整个夏季都拴在身边。
  ⑸“宝贝,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宇航员!”然后轮到我问你。你像往常一样回答:“当然是做你的妈妈。”
  ⑹我们在泥土和草根中间找到一窝刚刚孵出来的知更鸟。它们的眼睛被黑色的皮肤覆盖,黄色的喙发出唧唧喳喳的细小声音。
  ⑺它们的妈妈躺在地上,翅膀凌乱张开,扭曲着脖子。我幼小的心灵还望不到它将要去的彼岸。
  ⑻你捧了一把树叶,把鸟妈妈葬在河岸上。回来的时候你有些沉默,我问你为什么。
  ⑼“噢,宝贝,”你微笑,可却并不自然, ①我只是,有点忧郁。”
  ⑽“鸟妈妈去了哪儿?”
  ⑾“它走了。”
  ⑿“那它住在哪里呢?”我刨根问底。
  ⒀“这个夏天我们得一直照顾它们。”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⒁我蹲在你旁边,在鹅卵石下面挖蚯蚓。我们用小棍把捉到的都切成几段,你向我保证它们不会疼的,只是这样喂幼鸟更方便。
  ⒂那天晚上,我在我们的书里画画,我哭了。
  ⒃你走过来,把我揽在怀里。“宝贝,怎么了?”
  ⒄“要是你像鸟妈妈那样走了怎么办?你住哪儿?”
  ⒅你笑了,“我就住在这儿”,你指着一幅蜡笔画,记录着那天下午的你和我,两个小棍人手牵手,橘色的小点代表那片忘忧草地,模糊的圆圈代表远处的摩天轮。
  ⒆你的指头慢慢掠过后面那些空白页。②我望着你的眼睛,在你的瞳仁深处再次看到你所说的“忧郁”。
  ⒇时光就这样流逝,我们在小溪边过完了夏天余下的部分,在鹅卵石下挖蚯蚓喂那些知更鸟。夏天快结束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快满了,里面有一幅画是褐色的知更鸟们飞上蓝天,在白云间的阳光中嬉戏。
  (21)后来这些年,光阴打败了我们。我长大了、搬走了。我们不再像原来那样交谈了,心和地理距离一样越来越远。当我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去征服世界的时候, ③那种名叫忧郁的东西征服了你。
  (22)得知你去世的消息,我回家处理你的后事。你的东西不多,只有一堆简陋的盒子。一个盒子装着那本质朴、但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的书,六个孔里系着橘黄色的丝线,封皮上写着“我们的天堂之夏”。
  (23)翻开书,那个夏天潮水般涌回我的面前。那些关于嘉年华、忘忧草地、飞翔的褐色知更鸟的画,记录着我稚嫩画笔的成长。
  (24)我开始慢慢数着,一共有四个空白页。中间夹着一张卡片。这张卡片上,你用苍老的手写着,“我就住在这儿。”
(25)明天,或者明天的明天,我会去那些空白页里拜访你。因为,你就住在那里。
本文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说出下面各句中忧郁的具体含义。(文中的划线句)
①“我只是,有点忧郁。”
②我望着你的眼睛,在你的瞳仁深处再次看到你所说的“忧郁”。
③那种名叫忧郁的东西征服了你。
具体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我们的天堂之夏》里的一幅画面。(作者已描绘出的除外)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贫贱不能移》,完成小题。
贫贱不能移
马尚龙
  ⑴“贫贱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应该是“贫贱不能放弃”。不能放弃的是什么?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准则;这是多少年来穷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来穷人给自己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坝”。
⑵“贫贱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诫穷人:贫贱是很容易“移”的,贫贱很容易使人将贫贱当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弃理想、放弃道德、放弃一切做人的准则。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负面形象,都源自于贫贱:乞丐为了钱可以放弃尊严,亡命之徒为了钱可以放弃做人的一切。他们几乎都是穷人,都是抵御不住贫贱的冲击而“放弃”的人,他们的行为也恰恰印证了一句老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但是更多的穷人没有放弃,“人穷志不穷”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伟人的故事,几乎就是穷人矢志不渝的故事。他们所印证的是:贫贱不是放弃的必然前提。
⑶但是这两大类人都只证明了一半,而混淆了另一半:贫和贱看上去很像是一回事,却不是同一个概念。贫一定是贱的前提,但是贱不一定是贫的结果。
⑷贫,上面是“分”,下面是“贝”,“贝”是古代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那当然是缺少财物以至于贫困了。贫是与富相对的一种生存状态。方志敏曾经写下不朽的《清贫》,他是将贫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财富。
⑸贱,与贵相对,它不是生存状态而是生存档次;贱的本意是“价格低”,也可以理解为地位低下,人格卑鄙;再引申出去,就是贱骨头,贱相,贱人。以前有句很粗俗的骂人话叫做“你是贱胎”,足以见得“贱”是多么的让人不齿。
⑹一个人可以贫却不可以贱,但是贫很可能就是贱的母亲。因为贫所以贱,因为贱所以移,因为移所以不贫,因为不贫,所以更贱。这一连串因果关系,就像是一块强力磁铁,吸引着所有穷人陷入它的魔圈,而且也确实很多的穷人陷了进去。于是有一种穷人让我们肃然起敬,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人。
概括本文表达的两层主要意思。(4分)
联系全文内容,给第⑵自然段的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文章第⑹自然段划浪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当今社会存在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现象。针对这种社会现状,本文有何现实意义?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半岛最高端的海岛上,我和七位旅行者由一位当地的年轻人做向导,沿着白色的沙滩前进。当时,我们正在寻找太平洋绿色海龟孵卵的巢穴。
小海龟孵出后可长至330磅。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则就会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了一个很大的、碗形的巢穴。—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约有半英寸。当我的伙伴们聚过来时,我们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
“别做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的脑袋时,我们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的走近巢穴的开口处,开始用嘴那小海龟的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吗无动于衷?”一个人喊道。
向导用手压住自己的嘴唇,说:“这是自然之道。”
“我不能坐在这儿看着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洛杉矶人提出了抗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它们。”
“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另一个人打算去帮助小海龟。
我们的争吵把那只反舌鸟给惊跑了。那位向导极不情愿的把小海龟从洞中拉了出
来,帮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切使我们每个人都惊呆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
忙的奔向安全的大海,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一种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中涌了出来,
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去。
我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龟们不仅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大量的涌出洞穴,而且它们这种疯狂的冲刺为时过早。黄昏时仍有余光,因此,它们无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对秃鹰瞪大着眼睛降落在
海滩上。越来越多的反舌鸟急切的追逐着它们那在海滩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听到身后一个人懊悔的叫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的进行着。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恶果,抓起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在帽子里,费力的走进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的挥动手中的帽子,驱赶那一群接一群的海鸟。
屠杀过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声。那两只秃鹰静静的立在海滩上,希望
能再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龟来作食物。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冲击着的空荡荡的白色沙滩。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
文中横线①②处选择并填写恰当的词。
A啄 B咬 C爬 D奔①
文中写“它们的这种疯狂的冲刺为时过早。”其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文中划线词“初衷”指的是什么?用年轻向导的一句话回答。划线词“恶果”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初衷”指的是
“恶果”指的是
“自然之道”的“道”有怎样的含义,选择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内。()
A 道路 B道理 C 述说 D规律
本文第三段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如何?请简要回答。

阅读《我的母亲》,回答问题。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段①在文中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段②主要从哪两个角度写母亲对我的管教严格?
结合语境说说为什么母亲重罚我时却“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中“慈母”和“严父”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怎样评价母亲的教子方法?请你根据文段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