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坎儿井 | D.白渠 |
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到10000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导致这一现象主要的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贸易联系 | B.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大量白银 |
C.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流通货币 |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 |
朱子曰:“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之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
A.“理”是一种客观物质 | B.人性与天理一致 |
C.主张“知行合一” | D.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 |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强调“法”是“礼”的基础 | B.主张礼法并施 |
C.提倡严刑峻法 | D.主张“仁政”是治国的根本 |
中国有一史学家认为“封建之制,实为吾国雄长东亚,成为大一统之国家之基。而外观虽号统一,内部之文化实分为无限之阶级。”这里的“封建之制”是指
A.地主土地所有制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 | D.科举制 |
美国从大力支持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到战争后期又断绝了对蒋介石的援助。这些政策的变化说明:
A.美国的对华政策不锝人心 | B.蒋介石的势力日益衰落 |
C.维护侵略权益是其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 D.美国对化政策复杂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