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
|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期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上述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 |
| B.明代地方设三司,高度集权于中央 |
| 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
| 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
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
| A.中书省、中书省 | B.中书门下、中书省 |
| C.尚书省、中书省 | D.门下省、中书省 |
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
|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
|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
|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
|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