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陈公神道碑铭
曾巩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日:“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王小波、李顺蜀(叛乱) B.约其分城守之(下属)
C.之使求外兵(纵然) D.父丧不许官(离职)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书木叶诗不足外人道也
B.公义谯数勉之域民不封疆之界
C.外兵来救呼尔与之
D.然公于此时吾知子所以距我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
②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陈公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谈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4)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往粟于监河侯②庄周忿然作色
③周视④吾失吾常与,我无所
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②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③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周是怎样谴责监河侯的?全文对你有何启发。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后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日徐公来,孰视之(明天) B.今齐方千里,百二十城(土地)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常常) D.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

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个美?)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之所以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敌国都来朝见齐国。)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邹忌的妻子偏爱他,妾害怕他,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说他比徐公美。
B.邹忌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C.从齐王的两个举动,一是曰“善”,二是“乃下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D.文中最后一段写了齐王纳谏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齐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是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设喻从实处着眼,虚写邹忌之“蔽”;说理从虚处着眼,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吴汉传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下列句中的“之”与“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固,固不可彻 B.益慕圣贤
C.公将驰 D.何陋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日封侯之秋:
②公转营之迫:
③汉兵迎战悉:  
多惶惧或:  
翻译下列句子。
⑴及得召见,遂见亲信。⑵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
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仲永生五年,未()识书具(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 )宾客其父 (4)不能()前时之闻
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 B.邑人奇 C.不能称前时 D.于舅家见

句子翻译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
对于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你怎么看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链接】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然后能改
③吴既④与百姓同其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
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女忘会稽之耻邪?

选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链接短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