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历史爱好者协会决定分小组研究“湖南人与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湖南籍的历史人物分组如下:
第一小组:曾国藩(湖南娄底人)、左宗棠(湖南湘阴人)
第二小组:谭嗣同(湖南浏阳人)
第三小组:黄兴(湖南长沙人)
第四小组:毛泽东(湖南湘潭人)、刘少奇(湖南宁乡人)、彭德怀(湖南湘潭人)、贺龙(湖南桑植人)、罗荣桓(湖南衡阳人)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0分)
(1)第一小组的历史人物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第二小组的历史人物参与了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哪一重要历史事件?
(3)第三小组的历史人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场革命爆发的重大背景是什么?
(4)1921年至1949年,以第四小组的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场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请你写出这场革命的名称和成功的标志。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的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的“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古代日本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了中国哪些方面的先进文明(写出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即可)?从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说明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至20世纪上半叶中日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逐步走入正轨。概括使中日关系有突破性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
1426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走了整整28年。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题干中两处划线部分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各用一句话简要叙述清楚。
(2)从上海到北京,中共走了28年,期间经过了广州、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陕西吴起镇、甘肃会宁、延安等地。请任选其中一个地方作为你推荐的红色旅游基地,并写出推荐理由。(50字左右)
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关节点上。
(3)请用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开创了不朽的业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填时间)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已成为英国下一步侵略的头号目标。
材料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揭开了近代中国屈辱挨打历史的第一页。
(1)①材料一中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
②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所表述内容是:()
A.工业革命的意义 | B.鸦片战争的经过 |
C.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 D.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总结《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发展阶段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简述以上两则材料所述内容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有司(有关部门)以林邑(唐朝藩国国名)表疏不顺(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而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指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来有不亡者。……且(讨伐林邑)经历(沿途经历)山险,士卒瘁(过度劳累)劳,若我士卒疾役,虽克剪(消灭或战胜)此蛮(对林邑蛮的蔑称),亦有何补(补,泛指益处)?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竞不讨之。
——《贞观政要》
材料二:《贞观政要》载“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今省徭赋,不夺其时”。《旧唐书》载“(唐朝规定:)凡丁,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若不役,由收其庸(“庸”指纳绢或布代役),每日三尺”。
材料三:如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两点理由。(2分)
(2)请用材料一、二内容说明贞观年间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民生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总结唐朝人口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此种趋势的原因。
(4)以史为鉴,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对今天我国实现富强之路有何借鉴?
如图,请将下列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方框内。